- 4.19 更新:加入一条 QA, 完善复试版块
- 4.8 更新:修改几处小错误,完善部分板块,加入几条 QA
本文会记录我去年一年的考研规划安排与实际进度,同时会记录当初每个时间段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以供后来人参考。
- 在我考研的几个月里,无时无刻不在焦虑自己的进度,担忧自己的学习效果。考研群里 3 月过完一轮的大有人在,而我三月才刚开始背单词。如果没有吴挺俣学长和我交流每个时间段的进度,大幅缓解我的焦虑,我绝无可能考到这个分数.
- 考研圈里有句名言:“比你进度慢的学得没你快,比你进度快的学得没你好”, 可什么样的进度算快,什么样的掌握程度算好呢?前辈们的经验帖大多集中描述个人学习方法,而出于各种原因对每个阶段学习效果和具体的时间线描述得不够细致.
好在我几乎是无纸化学习,6 月底开始使用番茄 todo 记录,留下了大量可追溯的学习痕迹。因此:
- 文中的记录几乎无偏差,以聊天记录和做题痕迹为依据,但有的事情实在久远或者没能留下记录,可能会存在一些描述不够准确的地方。
- 如果有疑问或希望我补充的内容,可以通过 QQ 联系我 循头像访问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你缓解进度和学习效果上的焦虑
本文不涉及择校内容,但适合所有要考数一英一加较难专业课的同学
文中存在大量中英符号混用
# 初试
本人在初试时的情况为:
- 大三下几乎满课
- 校内课不能翘
- 几乎 0 基础
- 暑假在 lib,9 月后在家学习
- 经常打游戏
- 初试前五
# 整体时间安排
- 3-6 月有校内课程,除了背单词和走马观花地听数学外几乎没干别的
- 前期一天睡 8-12 小时
- 6 月之后周末保证单休或双休,休息是必要的
- 6-8 月日均学习时间约 6 小时 (不含单词), 游戏没咋打,仅 8 月打了 20 小时黑猴
- 8 月前使用不背单词背单词,8 月后不背单词
- 学习时间是 8-12,14-18,19-22, 不同学习任务之间有休息 10min
- 9-12 月在家复习,将 app 上的平均学习时间拉高到 7.5 小时,日学习时间在 8-10 小时 (越来越高), 晚上 11 点开始打农到 1 点 (几乎每天)
- 不同学习任务之间不再有休息,时间安排同上
- 周末学习桌被占用,出去玩
- 越是有压力越想玩
- 夜间睡眠在 6-7 小时,早上 8 点左右醒,午休 30min
- 怎么都睡不够, 嗜嗜嗜嗜嗜睡
- 6 月后共计学习时间 1148 小时 57 分钟 (不算背单词)
# 考研消费
本次考研我有如下消费:
- 大二购买的三星 tabs7+,3k 左右,几乎所有数学英语的做题和演草都是在平板完成,彻底的无纸化学习。(现在二手 1k,推荐)
- 李林 880:一开始没找到电子版资源爆了 20 金币
- 李范全书:一开始没找到电子版资源爆了 28 金币,后来找到了 23 版电子书,也够用,纸质几乎没有翻阅
- 苏一政治提分宝典:10.9r (带有习题册,年底出版,建议买)
- 数学 22 套历年真题与答题卡:9.8r
- 小米巨能写:10r
- 小米中性笔:13.79r(不好用,别买)
- 国誉 B5 活页本 + 100 页替芯:35r,用于专业课笔记。对于专业课和数学我非常推荐记录笔记,而且必须是纸质的,电子版笔记实在不方便翻阅。
- 百度网盘年费 SVIP 178r 左右:功能包含视频倍速,AI 文稿和 AI 总结,自动课件,对学习非常有帮助,可以与同学合买 (今年发现抖音只卖 149, 学生价)
- 威神专业课:1288r(必买,包含历年真题)
- 威神三套卷:300r(必买)
- 9 月优惠价水木清研小程序初试小礼包:700r(该小程序有传言说未来要免费运营,初试包括 DSA/OA/OS 的期中期末题解,虽然题目有不少缺失,很多年份的题目也没有,有部分题是错的,但是唯一的做题来源了,非常推荐购买)
- 购买小程序并上岸会返 100r
如果抛去平板和课程,我的考研花销肯定算少的,不必为了省钱而省钱,没考上再省钱也无意义,考上了花再多也没人嘲笑。
如果决定考 826,威神的课是不得不买,这门专业课内容多,考察偏,自学能学好的概率不大且消耗的时间太多
考研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如果你是应届,恐怕只有 6 个月用于专心学习,不必追求各科全都顶尖(除了数学),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收益的科目和知识点上(政治与专业课部分知识点)
各类学习资源全部来自免费网盘群与公众号免费分享
大三下学期我有共计 9 门专业课(本来没那么多,但我转专业要补课,加上提前修了大四上的课。其中有计网,详见后文)与综合训练,以及一门大学体育三选一,在复习考研的同时还要复习学校课程,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学习断断续续,且学习时间不多,不算背单词,每天不到 4h, 大部分时候是 2h 内,经常 0 进度。以下是我的复习安排:
# 数学
我的数学安排基本按照邂逅遗憾经验贴进行,即:快速摆脱基础阶段进入提高阶段,不必在基础阶段多做题,冲刺阶段以大量模拟卷为主。
最终成绩在 135+,数学高于平均分 10 分左右,但不属于第一梯队。数学是最能拉分的科目,高分选手几乎没有数学低的,建议在数学上花费至少一半的复习时间。
# 个人数学基础
本人大学期间高数线代均在 80 分上下,考研的时候几乎不存在任何有关记忆了,基础约等于 0。概率论还算不错,特别是前几个章节,但从考研角度讲,这份基础对我帮助不大。特别要注意的是高中数学基础,我之前也以为高中数学对考研没什么意义,可从各种考研群里高分和低分同学的问题来看,高中学习阶段所培养的做题能力和计算能力对考研数学有着巨大的帮助。个人高考数学似乎和考研一个分,历史是个圈。
分数不重要,为考研带来帮助的是高中培养的计算能力,如果在此有所欠缺,务必多做题。
# 3-5 月 数学基础 (划水) 阶段
-
我从 3 月 18 日开始决定考研,5 月 14 日结束考研数学一轮,6 月 12 开始强化阶段。
-
基础阶段伴随着大量校内课程的结课,并且这学期我的均分在 90+, 可想用于考研的时间有多少
-
没有必要在基础阶段多花时间,熟悉考研目录和知识点概念就行
-
整体规划
- 高数:看武忠祥的高数基础课,做张宇基础三十讲课内例题与课后习题,没有再做任何其他习题
- 线代:没听课,做了张宇基础三十讲课内例题与课后习题
- 概率:看余炳森基础课,做余炳森讲义课后习题
-
时间分配
- 高数:从 3 月 18 到 4 月 30 全部用于高数,期间有专业课的复习,大致进度为一到两天听完一章
- 线代与概率:全部一天一章,上午听课下午写题,有校内课就改动下时间,在 5 月 1 到 5 月 14 全部做完
- 5 月之后的时间没再复习,全面准备学校课的考试
-
学习效果
- 绝对意义上的囫囵吞枣,在学完之后我甚至记不清二次型,级数更是一点没学(直接跳过),没有听课的线代学的一团糟,余炳森概率基础阶段也砍掉了不少知识点,可以说整个基础阶段就是熟悉考研到底考什么
- 做题做的也是稀碎,高数正确率普遍低于 30%,线代在 50% 左右,概率在 80%(课后题实在简单)
- 6 月 29 日在威神的纯学习群里问了些数学问题,威神回答后说:
有的小伙伴,数学极限这块还有点模糊呢.得加把劲啊,感觉数学这块大家差别不小
- 可见基础阶段确实没学到太多,且学得浅
-
建议
- 高数听武忠祥二倍速(记得开字幕), 张宇讲的也不错,内容比武完善,整理得也好,但是讲课太慢无关信息太多,听不下去
- 武的课对某些技巧没有总结,只在看到某个例题的时候直接使用,这点非常不好,建议自行搜索学习 (其中大部分在张宇高数基础讲义有)
- 线代后悔没听课,如果要听,十分推荐姜晓千,在提高阶段里,我补了不少他的基础课程
- 概率基础跟谁都行,提高课跟方浩高山看海
- 总有人觉得基础阶段打基础要打好,要做题,要多学几遍,毫无意义,建议尽快进强化
-
我的基础阶段学得很差,主要是校内课程占据了太多时间,时间充裕的话还是建议深入一些
# 数学强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进步巨大,效果斐然。还是那句话:早点摆脱基础阶段
# 数学强化阶段规划
- 6 月开始强化课,由于同时有学校课,6 月内进度很慢
- 高数:听了武高数强化,同时做严选题,880 对应题
- 7 月的时候觉得自己计算水平不行,做了三大计算,写到了求积分 3.2 强化篇的时候感到没啥收获了就没再做了。极限部分提升很大
- 线代:非常推荐姜晓千,每天听他的课,整理笔记,并且做 880
- 概率:跟方浩,做题只有 880
- 线代和概率强化也都是一天一讲的速度,学完后抽出一天整理所有知识点
- 对于线代,应该掌握所有二级结论的推导
- 概率掌握所有概型的性质推导,熟练各种分布的性质,能用一级结论推二级结论
- 武的课虽然全面,但讲义和课程的整理都做得不好。需要自行在学到对应课程时补充对应做题技巧,详见后文
- 在第一遍强化结束后,开始做李范全书,看完高数线代的例题和课后题,附赠的小册子习题集可以不看
- 特别强调的是专题整理,发现自己哪里薄弱的时候针对性做训练,特别是几何部分,中值定理,函数极限部分,上 b 站搜专题课即可
- 9 月初开始做数学模拟卷
- 10 月初做数学真题
- 11 月之后继续模拟卷
- 期间整理笔记,复盘错题
- 学习期间不会的题没有思考太久,特别是知识匮乏的时期,先快速积攒知识
- 时间安排:
- 6-8 月:上午下午都是数学,晚上学专业课,白天从 lib 出来后背单词
- 9 月开模拟卷:上午模拟卷并总结,有时卷子太难,总结整理放在下午刚起床。数学结束后的时间安排给英语听课做题。晚上依然专业课;之后数学安排无变化,只在上午进行
# 数学强化阶段总结
- 880 当中的错误大多是小错,整道题都不会的比较少,不同章节得分率在 50~90%
- 严选题做完一元函数积分学,正确率在 40%~20%, 错麻了,先写的严选题
- 李范几乎是不会就看答案,没有记录正确率
- 不论是错题还是好题都记录在错题集上
- 越是困难越要克服,把薄弱点变成得分点.
- 线代的知识点整理也很有用,线代强化结束第二天整理了所有笔记 (电子版的巨大优势), 当时就感觉线代拿下了,日后做题中线代也几乎只在计算和立体几何结合的部分丢过分 (线代强化没这部分内容)
- 邂逅有简单的求三阶矩阵逆方法,好用,推荐
# 数学冲刺阶段
# 冲刺阶段规划
- 冲刺阶段只有整理笔记,复习错题和做模拟卷真题。考前记得拿出几套卷熟悉手感,天天背政治不做题考前真的会生疏
- 冲刺阶段几乎每天都是上午做题
# 冲刺阶段各模拟卷与真题成绩
以下试卷名均为大写简称,阿拉伯数字为试卷编号,如李四 3 == 李林四套卷第三套
- 23 李四 1: 选填错 4 个,级数大题小错误,几何积分没算出来,线代矩阵运算算错第二问全错,概率几乎不得分,154min
- 23 李四 2: 选填 2, 中值不会,其他小错有一点
- 23 李四 3: 选填 5, 第一道大题第二问未得分,级数经典错误,几何看错要求少写最后一步
- 23 李四 4: 选填 5, 中值未得分,线代计算错,概率结果没化简 (没发现居然能化简)
- 23 李六 1: 选填 6, 第二道大题和几何均 0 分,其他无错
- 23 李六 2: 填空 3, 线代求逆算错,概率不会
- 23 李六 3: 选填 4, 多元极值错,几何错,级数最后一步代错数
- 24 超越 1: 选填 3, 各种错一堆,百分水平
- 24 超越低的 100, 高的 120, 一共写了 7 套
- 24 李四 1:7 选填仨大题
- 23 张八:也是百分水平,写了 3 套
以上试卷均为 9-10 月写的,10 月初改写真题,以下为真题成绩:
年份 | 用时 | 成绩 |
---|---|---|
09 | 150min | 112 |
10 | 180min | 120 |
11 | 127min | 132 |
12 | 124min | 137 |
13 | 149min | 129 |
14 | 160min | 122 |
15 | 130min | 120 |
16 | 160min | 110 |
17 | 132min | 135 |
18 | 164min | 110 |
19 | 162min | 120 |
20 | 138min | 90 |
21 | 154min | 135 |
22 | 154min | 135 |
23 | 154min | 115 |
24 | 180min | 130 |
打分标准为:仅答案错扣 3, 过程错扣该小问所有分
以下为 25 模拟卷成绩:
- 李六 1:100
- 李六 2:135
- 李六 3:110
- 李六 4:125
- 李六 5:138 (仅错 18 题)
- 李六 6:135
- 其他做了超越 5+5, 李擂三套,张四四套,还有邂逅的模拟,欧几里得的模拟,李艳芳等等… 懒得写了
刚开始模拟卷惨不忍睹,后面慢慢好起来了,10 月做真题的时候错题也基本都是计算错.
后来没再回看真题,拿着卷子随手翻阅的时候感觉错题都很简单,一眼有思路,甚至不理解当初为啥错,没再重做
考场上数学错了第二个选择,证明题第二问,以及概率最后结果分.25 概率大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绿皮概率课本里有出现高度相似的题,考场没能彻底拿下着实遗憾.
转专业导致学了两遍概率论,在这里派上用场了
# 总结与补充
- 数学是最能拉分的科目,对总分的影响是最大的。一定一定要多把时间花在数学上
- 如果跟武,以下是建议在基础阶段自学的知识点:
- 二倍角,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只在练习册和模拟卷用到过)
- 更完善的泰勒展开总结
- sin,cos 求 n 阶导的等价公式
- 更完整的不定积分总结,推导过程
- 定积分的定义放缩法 (from 考研数学城堡)
- 极值点与拐点的结论与速算方法 (穿针引线即可,张宇总结太复杂)
- 表格法求积分,反对幂三指
- 的行列式速算方法
- 华里士公式
- Γ 函数定义与推导
- 区间再现
- 旋转体求体积和表面积 (如果跟张宇,建议此处听武)
- 空间曲线的切线,法平面,空间曲面的切线法平面推导 (b 站自行搜索)
- 混合积在空间几何中的应用
- 解微分方程求原函数 (中值定理专题)
- 椭球体积与表面积
- 方浩级数部分,小猪佩奇法
- 邂逅遗憾 (其他 UP 应该也有人讲) 求多元极值的方法
- 线代邂逅遗憾快速求三阶矩阵的逆
- 线代概率跟着姜晓千和方浩按部就班即可,尤其注意做笔记,包含知识点整理和错题整理
- 特别要重视 "高频" 结论的推导过程,张宇书上很多结论压根用不着,不看都行
线代笔记节选:(点击显示图片)
# 数学时间线
以下是部分聊天记录节选:
4.8: 张宇讲义还是一重积分结束,该做曲线积分了
4.24: 高数还差两讲
4.26: 刚开始傅里叶
5.6: 线代一天一讲搞完了,明天开始概率论
6.1: 强化课在哪看啊
6.12: 考完了,就剩 xxx 一门了,准备开始强化
6.28: 积分刚开始 (强化)
7.6: 线代强化过一遍了
7.9:10 道积分算了一个点… 还没走出第三章呢 (高数强化)
7.16: 概率过完前两章了 (强化)
7.23: 我已经很久没看高数了
7.28: 积分曲线确实是函数曲线,刚学完这块 (回复朋友的问题)
8.12:(按邂逅遗憾经验帖,额外做完了 23 年张宇高数几何部分的所有题)
8.18: 今天必结束 (高数强化), 做完了张宇讲义,武严选前三章,880all
(此期间做李范全书高数线代部分)
9.6: 这两天做了三套李林,都是 23 年的模拟卷
9.8: 做完梦见去网吧打游戏,有个大厅全是人在考研,他们模拟卷都是 130+, 给我吓醒了
9.8: 可口可乐和奥利奥联名出了可口可乐味的奥利奥和奥利奥味的可乐 (齁甜)
9.12: 超越卷 100 啥水平?
9.12: 做 6 套了,李林 4 套 1,6 套 2, 超越 3 (原文如此,应该说的是李林 4 套卷做了一套,李林 6 套卷做了 2 套,都是 23 年的)
9.23:(借了朋友的号听邂逅遗憾课,挑了点听)
10.24: 数学往年题还剩 4 年的 (一天一套)
10.28: 今天做 24 年真题,好困,特别慢。选填错 4 个,其他倒是没错
11.11: 李擂连答案都看不下去了
11.13: 我现在除了真题都没上过 120
11.14: 李林倒是能 120
# 英语
我 25 考研英语成绩在深圳排第二,比整个 826 三个方向的最高分低 4 分,比平均分高 10 分。客观题扣 4 分完型,2 分阅读
同时我在英语上付出的时间少且碎片,前期只有背单词,后期只有跟课程做真题(10 月才开始),简单但有用。
- 背单词软件我前期使用不背单词,后期使用单词块记录生词
- 英语阅读我推荐且仅推荐 Eli 田瀚博,b 站有免费阅读课,看完足够阅读错 2 个以内,方法是精读真题
- 田瀚博也有其他几个板块的课程,但是需要收费,我当初就没看。
- 完型看的易熙人,讲的挺不错的。
- 翻译没听课,实在没时间了,毕竟我 10 月中才开始英语
- 作文没能弄懂模板,背了王江涛考前 20 篇范文,大作文 10 篇全背全默,小作文背了三篇常考题型
大部分人会在早期认为自己能整理出作文模板,或者模拟做几次作文,然而到考前还没背一点作文的大有人在,结合其他学科学习时间自行安排
# 个人英语基础
四级 500+,六级 430+,还是考研前两年考的,到考研的时候已经两眼一抹黑了,可以称得上是基础极差。
# 背单词阶段
- 软件使用不背单词,每天背 100 新词,复习所有生词。这个方式非常耗时,但对我这种从高中就几乎没背过新单词的人而言非常有用。如果你单词积累不错,那只需要背核心单词就足够了。
- 每天花在单词上的时间在 1.5~3 小时(非专注状态),保持专注只花两小时不到就完全足够,背单词基本在晚上吃饭时间,饭后以及夜宵时间,白天学数学和学校的课。
- 由于有不背单词软件记录,以下内容无任何偏差:
- 时间:我从 3 月 19 日开始背单词,背到 8 月 11 日坚持不下去了,中间有 3 天没背。在之后又断断续续打开过软件,但肯定不是像之前那样高强度。
- 单词书选择红宝书正序版
- 由于每天背 100 新词,而总共的新词才 4300 左右,所以在一个多月后就只有复习单词了(还有 1800 单词没背,基本是超纲词和简单词)
- 复习单词阶段前期(3-5 月)复习日日清每天背新词 100,之后每天复习两百单词
- 在单词上花费时间总计 163 天,8996 分钟。不要被这个数字吓到,大部分情况下我是边玩或边吃饭边背单词的,挂着软件也算时间
- 8 月 11 日之后仅零星的打开单词软件,几乎可视作没再背单词
- 在考研最后几个月我使用单词块软件,自定义添加单词,基本都是听课时的生词 (笔记是电子版的懒得打开,一定要记纸质的啊), 首页显示所有单词英文,哪里不会点哪里
# 背单词阶段学习效果
英语完全无纸化学习,以下内容均有电子版记录
- 没有默写,没有记拼写,背单词的效果是看到英语知道中文并能正确发音。
- 8 月看完了阅读的逻辑,但是感觉用处不大
- 8 月 13,20,26 日分别做了 98,99,00 年真题 (10 道完型 20 道阅读没有新题型)
- 98: 完型错 8 个对 2 个,阅读错 7 个
- 99: 完型同样错 8 个,阅读错 8 个
- 00: 完型错 5 个,阅读错 14 个
- 翻译作文都没写
- 做完直接道心破碎,再也不学英语,下次做英语真题是在 10 月 11 日
- 显然背单词是无法学好英语的,也能从此看出来我的基础之差,更显得田瀚博讲的好了
- 从现在的角度回看,我大概在前背单词的前三个月收获巨大,高强度的背单词让我快速补上了之前的漏洞,但之后的进步微小,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 哪怕你砍掉大部分背单词的时间也没问题,我的英语提升基本全在 10 月后
注意:我在英语单词上花了大量时间,不是因为他有多重要,也不是因为背单词多么有用,而是在校内课程和其他课程挤压下,掏不出连续时间学习英语,也没动力去写英语真题,背单词约等于放松大脑。
5 月之后的背单词更像一种习惯,只能起到熟悉的作用,如果你在完成其他科目学习之外还能掏出时间学英语,可以将做题阶段提前到 8 月,6-8 月这个时间依然只推荐学习数学和专业课
# 做题阶段规划
英语完全依赖真题,做到精读,不需要额外做任何题。英语的提升在能力的提升,不要过度关注做题技巧
- 做题阶段的规划简单清晰,每天跟着田翰博的课程安排提前做题,做完再去听课
- 由于我开始复习英语的时间过于晚,每天至少要听两节课才能跟上进度
- 听田翰博课程的同时也听完型课
- 阅读带完型共计 6/5 篇,周一写试卷,一口气写完完型和所有阅读,周二周三将这份试卷的课听完。周四写试卷,周五听一点,周日晚上听一点也能听完。周末白天出去玩
- 在做阅读的后期开始做新题型 (12 月),b 站那几个高播放的视频都有看,收获不大。大部分教程对新题型的教学几乎集中在技巧上,但这种方法不见得有效.
- 不知道是阅读带来的提升,还是那些做题方法真的有用,到最后做新题型的正确率突然就上去了,没有任何技巧,纯粹靠读懂
- 翻译听了 b 站一个 vtb 的课,一俩小时,其他没听了,毕竟 12 月还没开始新题型,哪有时间给翻译呢
- 时间安排
- 做题阶段上午给数学模拟卷,下午几乎都给英语
- 考前几周下午给专业课模拟,晚上背英语政治
最终认真做过的题只有 00 年到 22 年的所有完型,阅读,新题型 (如果有的话), 翻译只做了不到 5 年的,作文一点没看过
23-24 年题目用作模拟,因为田翰博只讲到 22 年.
# 英语时间线
- 英语在 8 月之前只有背单词,后来再学英语就是 10 月了。学习方法就是做题加听课精读真题,所以真题时间线就是复习时间线
- 在写 18 年的时候回头写了 5 年的新题型,最后更新时间全变成了 12.2, 因此 13 年到 18 年间无时间记录
注:题型在不断变化,省略的要么没写要么没有这道题。平均用时为单篇文章中位数用时,不含新题型
12 月 2 日一口气把 18 年之前的新题型补上了,在此之前没做新题型.
平均用时参考意义不大,简单题在 10min, 难题在 18min, 特别难能上 25+min
年份 (时间) | 完型 / 个 | 阅读 / 个 | 新题型 / 个 | 平均用时 /min |
---|---|---|---|---|
98(8.13) | 8 | 7 | … | … |
99(8.20) | 8 | 8 | … | … |
00(8.26) | 5 | 14 | … | … |
01 (10 月初) | 13 | 8 | … | 15 |
02 | 11 | 10 | … | 15 |
03(10.11) | 8 | 11 | … | 13 |
04 | 8 | 8 | … | 13 |
05 | 6 | 8 | … | 13 |
06(10.23) | 9 | 9 | … | 14 |
07 | 12 | 7 | … | 15 |
08 | 12 | 7 | … | 18 (t2 写了 32min) |
09(10.30) | 12 | 5 | … | 17 |
10 | 10 | 6 | 2 | 18 |
11 | 6 | 5 | 3 | 20+ |
12(11.5) | 7 | 4 | … | 15 |
13 | 9 | 7 | 0 | 17 |
14 | 5 | 9 | 3 | 16 |
15 | 7 | 7 | 1 | 18 |
16 | 5 | 3 | 1 | 14 |
17 | 0 | 4 | 0 | 17 |
18(12.2) | 0 | 4 | 0 | 18 |
19(12.3) | 2 | 6 | 2 | 15 |
20(12.11) | 3 | 7 | 0 | 2 篇 9min 两篇 17min |
21(12.13) | 3 | 3 | 0 | 客观总用时 90min |
22 | 5 | 1 | 1 | 客观总用时 79min |
23 | 4 | 1 | 3 | … |
24(12.19) | 2 | 2 | 1 | 客观总用时 88min |
- 从上表能看出,一开始的英语水平属实惨不忍睹,最后几张卷客观题扣分都在 10 分以内,进步斐然
- 25 真题里错了 8 个完型,这是我没想到的,考场直接被打懵了。好在总共就错一个阅读,基本和前两年模拟一个水平
- 由于英语学习时只专注提高英语阅读水平,25 真题基本都靠彻底读懂做题的,耗时比平时多一些, 好处是即使都说 25 阅读题难,得分率和前两年也没啥区别
- 新题型文章比较简单,完全读懂之后排序就很显然了
- 考场上作文基本现编,好在背了许多范文,很多句型倒也能写出来
- 翻译做的稀烂
# 总结
- 田瀚博的课中主要讲解语法和翻译方法,仅有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讲答案对答案,更没有什么做题技巧。对英语能力是实打实的提升.
- 英语的提升手段还是在精读复盘,具体到真题还是黄皮书,甚至外刊都只是知识的载体,手段正确选什么都可以
- 英语复习上我的妥协很多,好在没怎么复习的地方都是拉不开分数差距的地方
- 田瀚博也有完型课和作文课,讲的也非常好,可惜我当时在最后两星期才找到资源,如果你买了课或者有资源,建议听
很多人都会在一开始焦虑自己的英语,放宽心,从我的做题记录就能看出来,英语在稳步提升
# 专业课
考前以为专业课是最拿手的,没想到考出来专业课是最烂的,只有平均分水平;但丢分大头也不算是失误,算法题和计网大题压根没想着得分,小题虽说丢了许多分,但在考场上不见得就能写对
- DSA 有不需要看的,也有必须要理解的,靠或只靠记忆结论是不能考高分的,甚至不见得能过线
- 做题是必要的,但题目资料只有历年期中期末和真题以及威神三套卷,期中期末答案只能靠水木清研小程序购买,暂无其他可靠途径
- 题目难考察细角度偏,不做题怎么掌握的住呢
- OA,OS 和计网都属于简单的特简单,难的谁都做不出来。看一眼 408 都是在浪费时间
- 全程依靠新威考研和小程序进行复习
笔记使用活页本!!!灵活插入新笔记
资料:
- 数据结构 PPT (这个最重要)
- 邓俊辉主编: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习题解析 (这个第二重要)
- 威神课上发的 PPT, 三套卷资料 (第三重要)
- 水木清研小程序整理的期中期末题和解析 (第三点五重要)
- 袁春风计组,这个有选择,有目的地看即可
-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操作系统导论 (这两本都是在课上有疑惑的时候针对性地看,全看完太多了)
- 计网威神 PPT, 个人主页整理的湖科大计网资料 (我没看清本 PPT, 但从考题而言还是建议看,当时实在没空了)
- github 上清本的 os_course
- 可以加入水木清研小程序的群:912 考研经验交流会
515201605
询问初试复试的各种问题. - 也可以加入威神的 QQ 群:
790461315
, 群里有威神整理的经验帖。但加入这个群记得消息免打扰,内有神人。讨论问题加威神的微信学习群
# 专业课学习规划
- 大三下刚好有计网课,我听完湖科大计网并做了知识点整理 (3 月底到 4 月 3 日前), 之后直到 9 月没再看计网.408 的计网用处感觉不是很大,如果不是学校刚好上这门课且威神的计网要到下半年才出,我也不会看 408
- 本科数据结构学的很烂,除了数据库学过 B + 树,其他树都不会;同时不会双向链表,没学过 c++,更不会向量,堆就更没学过了。
- 在本科学习期间我也做完了王道 OS,OA 的选择题部分,稍微有一点基础,成绩也就八十多的水平
- 早早听闻数据结构是大头,结合后续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计划,最终学习的安排是:
- 4.3 之前:为应对校内课考试同时准备考研,我倍速听完湖科大计网,并将其 PPT 整理下来
- 4.8 - 7.12 DSA 一轮:听威神课,囫囵吞枣 (类比高数基础), 过完一遍,大概知道讲的什么;这个阶段只听课和看课本,习题解析实在看不懂
- 7.12 - 8.29 DSA 二轮:同时听学堂在线和威神课,高强度做笔记 (详见后文), 同时看习题解析
- 8.30 - 9.26 OS,OA, 计网听威神课,做笔记
- 9.27 - 11.9 做所有专业课的期中期末题,真题,往年模拟题 (计网没有期中期末题)
- 剩余时间做威神模拟卷,时不时翻阅笔记,二刷期中期末题
- 考前几周让渡时间给英语和政治背书
- 查询小鹅通记录得知:
- 8 月 1 日前学习时长累计不到 30 小时 (未上威神统计榜)
- 10 月前学习时长累计达到 83 小时 (查询威神统计榜)
- 累计学习时长 5849 分钟
- 11 月学习 392 分钟
- 12 月学习 261 分钟
- 受小鹅通功能限制,无法查看其他月学习情况
- 时间安排
- 6 月底之前有大量校内课,听课基本是抽空听的,而且是数学优先,没有具体时间安排
- 7 月之后专业课固定在晚上,晚饭后到离开 lib 全部是专业课,偶尔早上不想听数学或者数学卡壳了也会看专业课
- 三套卷时期将专业课学习时间挪到下午,符合考研时间,晚上拿来背政治英语
# DSA 一轮
- 在一轮阶段,我仅粗略地听完威神的课,大致看完了课本和 PPT, 笔记整理也不多
- 此阶段尝试看习题解析,没看懂遂放弃,后来连课本也跟着放弃了
- 所有科目的基础阶段都被校内课挤压时间,可以说是基本没学
- 一点题都没做,是压根没学会,没能力做
# 一轮学习效果
- 习题解析看到 2-41 题,彻底受不了了,太多看不懂的题了,遂放弃习题解析的学习
- 不懂红黑树如何删除,不懂串匹配
- 复杂度部分学得还行,第一章基本看懂了
- 平衡树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玩意 (那不相当于啥也没学吗,的确是的)
- 计网感觉自己学的很厉害,结果期末考试考了个 DV 算法代码和某个知识得状态图,分数全丢
# DSA 二轮
我的 DSA 主要学习工作都在二轮完成:
- 同时听威神课和学堂在线
- 听完课自行看习题解析
- 凡是没有彻底纳入个人知识体系的,未来可能遗忘的都写进笔记里
- 不理解的先理解再写进笔记
- 此阶段未做真题和期中期末题,仅做学堂在线课后题
- 不要觉得听了威神课就能不看学堂在线了,二者互为补充,学堂在线更基础,对代码的讲解更多.
- 我是边听边做笔记,先听学堂在线再看威神课,课程看完且笔记做完去看习题解析,并将习题解析整理进笔记里
- 笔记包含理解过程,代码,思路和结论,是个性化的薄课本
- 在后续学习中需要经常查询笔记,很多知识分布在 PPT, 课本,课后题甚至是网课,不做笔记不归纳想找都找不到
- 活页本记得买两本,不然 4 门课内容加起来塞不下
# 学习效果
- 课本中 c++ 代码特色不理解,但明白代码思路
- 课后题除了很明显不会考的 (特复杂的内容) 外,其他全部看过理解,虽然称不上彻底消化,但至少有印象并能说上两句
- 平衡树和搜索树各种性质,方法都能描述出来
- 栈和队列这里没什么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看完
- next, 改进 next,gs 表只能说能做题,彻底理解还是有点障碍
- 做完了学堂在线的题目
# 其他科目学习阶段
- 看威神 PPT,OS,OA 细节特别多,理解起来也困难,多做笔记
- 遇到不懂的就问,同时看课本 (上文提到的资料)
- OS,OA 有明显的考察重点,在重点上多花时间,在非重点上少花,不花时间
- 计网付出大收获小,选择性放弃也不影响
- 这三门主打一个记忆,理解起来没啥难度,但知识点繁多复杂,讲的也不透彻,想靠理解记忆也是有劲没处使
# 做题阶段
- dsa 按照知识点做题,按照课本目录顺序一章章看笔记,看完后小程序搜对应章节的关键词,做完划掉关键词
- 在此阶段特别注意知识点的整理与总结,各种排序算法的性质对比,各种搜索树的增删改查都要彻底掌握。我每次遇到红黑树都会推一遍增删过程,它的结论完全没背自然就记住了.
- 多翻阅笔记,多增添笔记
- OS,OA 内容比较少,我是看完所有笔记后开始按年份做期中期末题
- OS/OA 的期中期末有大量没学过的不需要做的题,跳过就行,完全没可能考
- 做完历年期中期末再去做真题 (先做真题也行,这个顺序无所谓)
- 真题做完再来一轮,这一轮只做第一轮标记的错题
- 此时时间差不多到了 11 月,开始整体复习一遍准备做威神三套卷
- 三套卷每套之间间隔有十几天吧,这段时间复习期中期末题中的错题和真题,看个人情况选择是否让渡时间给英语政治
- 三套卷考的很细也很基础 (并非简单), 必须全部弄懂
- 这个阶段威神也会出真题的解析,对照真题高频考点选择性放弃非重点内容
除了小程序的期中期末,三套卷,真题,我还额外做了以下内容:
- OA 我只看了课本中的两个章节,这个科目我最不推荐额外学习,考察的非常浅非常简单,跟着威神完全足够
- OS 学习难度还是比较高的,尽管大部分题都是简单题.
- github 上清本的 os_course, 里面的大部分题都是可以做的,今年考题中 PV 操作我肯定是做过原题,但是实在想不起来是 os_course 还是期中期末题了
- rcore 指导书,这个太难了,没看多少,主要挑了几个能看懂的有答案的课后题看了看,威神会从里面摘些会考的题放进 PPT 里
- 课本 (上面提到的两本资料) 中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调度算法中几个不理解的地方,文件系统
- 文件系统还听了零一遇见的 408 课,这块当时怎么都学不明白,几个小细节搞不懂
- 特别是期中期末有道模拟 linux 文件系统的题和访存算地址的题,非常有用
- 计网前文提过,听完了湖科大的课,做完了王道书的选择题。但不推荐没时间的同学看,湖科大的课里有一半都是 826 不会涉及的,反而是选择题可以做点。但是注意:真题大题大概率不得分,10 道判断题全按 408 学顶了天拿 6 分,可判断题纯瞎蒙的期望也有 5 分呢。
- 记忆中在威神三套卷的成绩分别是 107, 128, 128, 肯定算高分了
- 三套卷的难度远低于真题,特别是算法题和计网,同时出题过于标准,很容易摸清套路,真题却从不按套路出牌,年年有新花样.
- 换言之三套卷都拿不到高分,想要考场拿高分几乎不可能;三套卷拿了高分考场也要低不少,三套卷能得分的计网,算法题在考场上大概率要丢.
# 总结与补充
- 考研的绝对大头是数学,专业课的绝对大头是数据结构
- 不要妄想记住结论,考场上能把理解的答对就不错了
数据结构笔记节选:(点击显示图片)
# 专业课时间线
查询聊天记录得到具体时间点,以下为聊天记录原文节选:
4.8:ds 刚开始一节,前几天把湖科大计网给看完整理完了
4.15:dsa 到向量才,感觉一周的一半都有课啊
4.24:dsa 第二章快结束了
5.8:dsa 听课的时候书和习题解析也跟着看嘛,有点看不懂了
6.12: 刚开始树
7.12: 学堂在线还要收费?(免费代币足够了,学堂在线就是第二轮开始)
7.12: 一天学的还没 7 小时,刚考完试
7.23:dsa 二轮一半了现在
8.24: 前两天 bm 算法的 gs 表怎么都搞不懂,好焦虑,感觉要玩完
8.29: 过完二轮 dsa 了
8.31: 这题最后一问咋理解 (寄存器寻址的课后题)
9.12: 我昨天把机组看完了,计网一半了,还没做题呢
9.12:os 没开始呢,现在开始
9.19:8 个点,甚至不是每天都学 (回答问题:你一天现在能学多久啊)
9.19: 哈夫曼还能 n 叉?(同学问了 408 的问题)
9.20:os 还差几节课,专业课还没开始做题呢
9.20: 唉,爆金币了 (买了水木小程序做题)
9.23: 还有 3 节 os 结束
10.26:os 还有一点 (做题)
10.30:os 还在做题,计网还没开始,感觉套卷最早 11 月 10 日了
10.30: 现在专业课一天 3h 左右,数,英,专业课都是 3, 加起来 10
11.1: 明天能搞完计网最后一点
11.9: 最后再做遍 dsa 真题就开模拟,真题感觉比期中期末简单好多,每天都处在稳了和完了的叠加态
# 政治
- 无论是 24 年的简单题还是 25 年的高难题,政治上的分差都非常小。不推荐在政治上多花时间,无论其他科目是否学的很好.
- 当然,历年都有高分选手因政治单科线被卡,是否在政治上花时间还是要看个人情况
- 被其他科目卡和被总分卡的人都要远超被政治单科卡掉的人数
- 我前期政治听课用网盘,做题用小程序,做笔记… 但再也没看
- 最后俩月买苏一的提分手册,有什么补充的知识点在上面写上即可
- 考前背肖四
# 政治学习安排
- 听徐涛政治提高课马原部分:对于政治我虽然不推荐多花时间,但马原部分有趣且需要理解,单靠最后几周背诵是不行的。我在上午 8-11 点学数学或专业课累了后会花剩下一个小时看徐涛课,他在课上会说要做笔记,跟着写写有点记忆就行,最后苏一手册里都有。课上的题跟着思考
- 课后做徐涛优选题库:听多少课做多少题,大概花个十几分钟就够
- 10 月或 11 月做苏一:苏一提分手册会配套赠送题,全是基础知识点,将其做完
- 做完题看苏一的题目讲解
- 做题前先自行阅读提分手册知识点
- 做肖八肖四选择题:做完后 b 站搜大牙,听他的讲解和知识点总结并做笔记
- 考前背肖四:虽然 25 年 0 压中,但是按照苏一的提纲背下来,至少不至于没有写题思路,答不对卷子要写满
# 政治时间记录
- 8 月:19 小时 42 分,全部用来听徐涛课和做课后题
- 9 月:1 小时 10 分,同上
- 10 月底:9 小时 23 分,看去年苏一手册知识点,考完评价是没啥帮助,如果可以,建议把这个时间花在听徐涛近代史课上
- 11 月:15 小时 15 分,同上,包含部分做题时间,建议把这个时间花在听徐涛近代史课上
- 12 月:35 小时 45 分,包含背肖四,做肖四肖八,听大牙讲课
- 政治总计不到 82 小时,占了总学习时间的不足 7%
# 政治学习效果
- 9 月听完徐涛课,做了 24 年真题,选择题 40+.24 年是真简单,基本考的是常识,多思考思考带入题目推断一下就能选对
- 10 月底前没咋学
- 11 月做 23 年,22 年与 21 年真题,一年比一年低,年份越靠前,帽子题越多,几乎没有靠常识推断答案的可能,分数在 25-35 之间波动
- 12 月做肖八,分数在 22-28 之间
- 肖四倒是都在 30+, 但只有一套上了 35
# 政治总结
- 政治这门课花大量时间不见得有效果,不花时间不见得就低分,但若多花时间其他科目肯定完蛋,更何况是 11826 这种专业课和数学都在抢时间的专业呢?25 年贵系和清深的政治均分分别是 61 和 60, 标准差为 4, 根本没有在政治上拉开差距
- 个人在政治上花的时间少,最后也是平均分水平,总分 60 出头,选择 38 分
- 如果对个人计划做优化,就只有在 8 到 10 月全部用来听徐涛提高课的马原和近代史部分,抱着休息心态去看,是其他科目之间的放松时间
- 8 月之前开政治?鉴定为不想上岸了
# 6 月后学习时间记录
- 由于考试结束在 6 月底,我的番茄 todo 也是这时候下载的,在此之前没有数据.
- 此记录以月为单位,不包含英语背单词时间
- 阅读的逻辑看完后,后面用这个和英语真题共同来记录英语做题听课时间
- 英语背诵前期是看词组,感觉没啥用;后期是看英语笔记
- 这里的日均是粗暴地总时间除以月天数,但上文提过,我至少单休且有放假,所以每天学习时间要延长,学习天数要减少
- 6 月:32 小时 51 分,日均 1 小时 5 分
- 数学听课:14 小时 58 分
- 看专业课:4 小时 50 分
- 高数做题:5 小时
- 线代做题:8 小时 3 分
- 7 月:176 小时 49 分,日均 5 小时 42 分
- 数学听课:31 小时 17 分
- 看专业课:38 小时 19 分
- 高数做题:45 小时 28 分
- 专业课整理:31 小时 4 分
- 线代做题:16 小时 49 分
- 三大计算:8 小时 38 分
- 整理笔记 (线代):5 小时 14 分
- 8 月:191 小时 51 分,日均 6 小时 11 分
- 高数做题:59 小时 36 分
- 看专业课:51 小时 27 分
- 概率论做题:21 小时 57 分
- 政治:19 小时 42 分
- 专业课整理:9 小时 59 分
- 数学听课:8 小时 28 分
- 阅读的逻辑:7 小时 15 分
- 英语真题:6 小时 26 分
- 线代做题:6 小时 15 分
- 英语背诵:46 分钟 (看了点词组)
- 9 月:186 小时 31 分钟,日均 6 小时 13 分
- 看专业课:80 小时 53 分
- 数学模拟考试:52 小时 37 分
- 阅读的逻辑:14 小时 44 分
- 数学听课:13 小时 35 分
- 高数做题:10 小时 54 分 (整理错题,做错题,做李范)
- 英语真题:4 小时 30 分
- 线代做题:4 小时 11 分
- 专业课做题:1 小时 40 分
- 英语背诵:1 小时 27 分
- 政治:1 小时 10 分
- 专业课整理:50 分
- 10 月:225 小时 15 分,日均 7 小时 15 分
- 数学模拟考试:75 小时 32 分
- 看专业课:68 小时 4 分
- 英语真题:48 小时 14 分
- 英语背诵:10 小时 33 分
- 阅读的逻辑:10 小时 15 分
- 政治:9 小时 23 分
- 数学听课:3 小时 14 分
- 11 月:199 小时 29 分钟,日均 6 小时 38 分钟
- 看专业课:68 小时 13 分
- 英语真题:48 小时 14 分
- 数学模拟考试:44 小时 15 分
- 政治:15 小时 15 分
- 高数做题:14 小时 26 分
- 英语背诵:4 小时 47 分
- 数学听课:4 小时 19 分
- 12 月:136 小时 11 分,日均 4 小时 23 分
- 数学模拟考试:35 小时 51 分
- 英语真题:35 小时 49 分
- 政治:30 小时 38 分
- 看专业课:24 小时 29 分
- 英语背诵:8 小时 34 分
- 数学听课:50 分钟
# 复试
- 均分不到 85,rank50%, 仅有几个开发类项目和校企合作小项目,报本部感觉要变炮灰,选择了看重初试的清深
每年面试情况均有差异,仅作参考
# 我的复试准备
- 我在算法题上可以说是 0 基础,c++ 只会 cin/cout, 连 vector 都是初试期间看课本才知道的
- 我大致看完了 acwing 算法提高课,基础课选择性地补,刷了些洛谷 dp 相关题
- 项目上没能额外准备,算法题实在太难啃,只是把自己已有的项目深挖了一下
# 准备效果
- 清华考研机试第一题基本都很简单,后两题偶尔慈悲地给了部分暴力分,让我错误地放松了下来。从事后来看,即使是上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人也能拿下第一题,而想要稳定的拿下后两题的暴力分,看完提高课远远不够。甚至很多往年题我连 ac 代码的题解都看不懂。如果像我一样在算法题上没基础,从初试结束第二天就开始听课做题是比较稳妥的选择,至少算法题找工作也能用到,怎么都不亏;
- 切记不要因为别人说简单就觉得自己也行,高效学习下也许一俩月时间绰绰有余,但放在自己身上就是低效 + 听不懂 + 走弯路 = 时间完全不够,特别是 0 基础的同学
- 复试成绩排名靠后,推测是:
- 综面翻译时遇到个不会的单词,但这个单词非常高频,在其他单词都认识的情况下让我几乎一句完整的中文都翻译不出来
- 机试低分
- 为啥不说专业面呢,因为老师压根没进行任何拷打,唯一有压力的问题是问我机试为啥低分,其他绝大多数问题都属于
一般疑问句
,不在乎我准备的任何东西 (有高分 + ai 项目佬也是同样的情况)
往年经验来看专业面拷打程度还是很重的,面试情况真是一年一个样子
# 复试流程
- 打印
自述+简历+成绩单
* n 用于提交,带上身份证学生证,进行资格审查;同时提交诚信承诺书,需要提前打印签字,但到资格审查现场发现他们准备了很多空白的承诺书备用,现场拿一份签字也可以 - 资格审查结束后进行上机测试,当晚 6-10 点进行机试,5 点在楼下 KFC 吃个套餐,到 9 点的时候饿的头晕眼花看不懂题,记得带点零食,并且要在饿之前吃下,等到饿的时候已经懒得去吃了
- 复试前会发邮件,QQ 邮箱默认归类到垃圾箱,内有复试细则和链接用于查询自己的编号,等同于专业面的顺序,也可以由此知道大概多少人进了复试
- 第二天分成 4 组,1/2 组的面试都在上午,1 组进行专业面的时候 2 组进行综合面,下午 3/4 组进行面试 (分组这部分是根据贴出来的名单进行的猜测,实际自己只知道自己的两场面试时间点和候场时间)
- 两场面完就可以走了
# 注意事项
总结各个经验帖,已知的消息有
- 综合面影响很小,你大可不必为此做超过 1h 的准备
- 可以提前联系老师 (虽然大部分不会回复) 进行考核,推荐读点论文
- 本科低绩点或挂科,机试成绩低肯定是劣势项
- 开发类项目有比没有强
# 总结
如果想要在复试中占据些微优势,应该做的有:
- 算法上达到 acwing 进阶课以上水平
- 有 ai 类项目
- 读过前沿论文
- 无性格缺点
- 算法题上有问题加 912 经验交流会 515201605
复试相关的更细节的问题还是等初试结束后再问群里学长比较好
# 娱乐
- 6 月之前并没有彻底投入学习,一边考研一边学校内课,还有空看点剧
- 白色巨塔真好看啊
- 4.29 发送聊天内容:芙莉莲还怪好看
- 8 月玩了 20 小时的黑猴
- 9 月底到考前一周夜里都在农
- 吃饭的时候看价格大侦探下饭
- 看钓鱼视频,甚至想过买根杆子自己也去钓
# 焦虑
- 和大多数应届同学不同,我有严重的年龄焦虑:由于降转,我比几乎同学都大一岁。考研的不确定性又加重了这种焦虑,让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为自己已经 25 岁了,并为自己这个年纪还在考研感到痛苦
- 查询和 npy 以及同学的聊天记录,考研时间里共发送了 50 次以上的
焦虑
- 因为焦虑而浪费掉一天的学习是很正常的事,完全可以抽出时间出去转转
- 打游戏是很好的缓解焦虑的办法,同时会让明天的自己更有动力学习
- 每年到保研季都有同学在空间发拟录取通知,这段时间对心态的影响是巨大的,注意合理排解
- 网上那些的公众号和视频博主不仅卖课卖资料,更卖焦虑。如果有疑问要在群里问,不要听他们的:从考研这一年经历来看,这些博主提过的内容一点都没用到,毫无参考价值 (特别是卖英语资料的,真想买就买田瀚博作文课)
# QA 板块
- 每天学习时间不长,还有休息日,学习时间能够用吗?
考研圈还有句名言:“高效 6 小时大于低效 10 小时”。努力是件非常难的事,我以前也幻想自己能一天坐着学上 10 小时,然而坐在那保持专注 8 小时都困难,不必在低效时间里强迫自己学习,充足的休息是学习的前提。 - 三套卷分数不高怎么办?
我的高分来自学长的往年三套卷 (无法提供) 和期中期末做题 (新的三套卷有很多内容与其重合), 在这样的基础下第一套才有一百出头的分数。三套卷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第一次做套卷,分数低很正常。许多人都是第一套低分,后面一套比一套高。如果说有什么提高的办法,那就是必须去做期中期末题,我所认识的大部分三套卷高分都是做了期中期末,初试第一乐神更是在没买小程序没答案的情况下独自做完了期中期末题。 - 英语有段时间突飞猛进,是额外做了什么吗?
如上文所描述的,8 月之前只有背单词,做了三套真题后英语真是一点没碰,10 月同学问我英语进度我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门科目呢 (真事),此后才只跟着田瀚博精读真题和跟着易熙人看完型。 - 很早就开 DSA, 进度很慢
在我学完数学才去看 DSA 的过程中,发现 DSA 用到了大量级数的知识,早期没学数学肯定是看不懂的。同时 DSA 很多知识点有共通性,如果可以,还是建议先粗学一遍,再去细学。 - 刚进入强化阶段的时候很多东西看不懂,需要死磕吗?
武的课大部分肯定是能听懂的,如果少部分题听不懂,过几天再看还不懂那就放弃,以后会懂的,不必死磕;听课的时候遇到不懂的推导或知识点需要去回看基础课,特别是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所跟的老师不同的情况下; 多在群里问,多去搜专题讲解
今年上岸同学们的经验贴基本都发出来了,大家的复习时间安排,所用资料,所跟的老师,甚至笔记方式都高度相似